具体7层
数据格式 | 功能与连接方式 | 典型设备 | |
应用层 Application | 数据Data | 网络服务与使用者应用程序间的一个接口 | 终端设备(PC、手机、平板等) |
表示层 Presentation | 数据Data | 数据表示、数据安全、数据压缩 | 终端设备(PC、手机、平板等) |
会话层 Session | 数据Data | 会话层连接到传输层的映射;会话连接的流量控制;数据传输;会话连接恢复与释放;会话连接管理、差错控制 | 终端设备(PC、手机、平板等) |
传输层 Transport | 数据组织成数据段Segment | 用一个寻址机制来标识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(端口号) | 终端设备(PC、手机、平板等) |
网络层 Network | 分割和重新组合数据包Packet | 基于网络层地址(IP地址)进行不同网络系统间的路径选择 | 路由器 |
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| 将比特信息封装成数据帧Frame | 在物理层上建立、撤销、标识逻辑链接和链路复用 以及差错校验等功能。通过使用接收系统的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来寻址 | 网桥、交换机 |
物理层Physical | 传输比特(bit)流 | 建立、维护和取消物理连接 | 光纤、同轴电缆、 双绞线、网卡、中继器 |
OSI: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,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。
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一个开放网络互联模型,来克服使用众多网络模型所带来的互联困难和低效性; OSI参考模型很快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。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:各个层之间有清晰的边界,便于理解;每个层实现特定的功能,且相互不影响;每个层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,即为上一层服务,又被下一层服务;层次的划分有利于国际标准协议的制定;层次的数目应该足够多,以避免各个层功能重复。 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: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;提供即插即用的兼容性和不同厂商之间的标准接口;使各个厂商能够设计出互操作的网络设备,加快数据通信网络发展;防止一个区域网络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区域的网络,因此,每一个区域的网络都能单独快速升级;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为小的简单问题,易于学习和操作。
数据报在传输层加远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; 在网络层加上原ip和目的ip ; 在数据链路层转化成数据桢进行校验; 在物理层变成信号(电、光、等信号)发送出去。